# 一、法律与道德

人性经不起试探,坚固的堡垒往往是内部的互相试探而破防的。想要堡垒越发坚固,需要内部的互相信任和理解。

人性中那些天然的良善和道德,时刻面临着各种严酷的试探和特权的侵蚀,并且事实无数次地证明,人性无法抵制这些致命的诱惑。

# 从法律角度破解电车难题

“你希望别人怎么对你,你也要怎么对待别人”,这是普适的道德金律。

社会存在的前提是对生命的尊重,而离开了对生命的尊重,社会也就不复存在。

自己的性格好像就是这样的。这是需要改正的。

偏见的人无法容忍也不愿倾听他人的观点,通常都自以为优越,无法容忍质疑。

# 我们为什么要诚信

这就提醒我们,任何一种观点其实都是由短板的,我非常欣赏一种叫做道德功利主义的做法,也就是说,追求结果本身并不坏,关键看这种结果是否符合道义。

这个世界充满着诡诈和欺骗,法律只是对人最低的道德要求,它无力改变人心,虽然它必须在捍卫道德底线层面有所作为。

可以肯定的是,如果我们无法找到一个为之而死的信念,我们也不可能拥有一种信念为之而生。

# “孝子”能否逾越法律

未知全貌,不予置评。

我们必须承认人们个体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,有许多隐秘的事情我们并不知晓。

现如今的网络放大了这种现象,也就是网暴的形成。

凭借个体对正义的有限理解去匡扶正义很有可能出现可怕的后果。

为什么圣人都很伟大?因为圣人能做到克己守心,即遵循一切的规则。而普通人所坚持的本心真的太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而改变。所以,当大家都在加塞的时候,我也想加塞。好好修炼吧,争取以后少被外部的环境影响自己的判断。

你想一想,如果你开车,是否会加塞插队?也许不会。但是如果你看到有人不断加塞,你会不会也想加塞。

民意如水,水亦可载舟,亦可覆舟。法律的公权力是谁给的?是公民给的。

换言之,如果一种行为是道德上值得鼓励的,那么法律也要尊重民众的这种道德情感,在处罚时也要进行相应的恩免。

法律思维的一个重要思考方式,就是法律判断优于道德判断。这也提醒我们在工作生活中不要轻易对他人进行道德论断,因为有许多隐情是我们不知道的,道德判断更多的是一种自省,而非律他,不要严与律他,宽于律己。但是法律规则,则是我们都应该共同遵守的。

# 脑死亡、植物人与“死亡”

法律在本质上是为了解决社会问题,它决不能高高在上,无视民众的道德情感。

# 死刑应当被废除吗?

仁慈只能在正义的基础上,离开了正义的仁慈就如顶着美丽绿植的食人草,它诱惑着善良的人们走向狂热的残忍。

# 二、法理的思辨

你会发现,用有残障的可能性来剥夺生命的必然性,结论并非理所当然。

不抛弃,不放弃。不抛弃自己的人生,不放弃自己的选择。

人生就像打牌,无论你抓到一副多么烂的牌,都要把它打好。

我们无法选择自己的出身环境,但是可以选择自己的人生旅途。

有一个四肢残缺的人,叫尼克·胡哲(Nick Vujicic)。这个人从小就患有一种疾病,天生没有四肢,所以他曾经三次尝试自杀。当他到10岁那一年,他第一次意识到人要为自己的快乐负责。他成为澳洲第一批进入主流学校的残障儿童,也是高中一位竞选学生会主席的常战者,并获得了压倒性的胜利。他也是第一位登上冲浪客杂志封面的菜鸟冲浪客。

# 可怕的配阴魂民俗

法律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,法律只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最后手段。

# 精神病人的刑事责任

很多人都认为精神病人不负刑事责任,这是对法律的一种误解。

但是法律的生命是经验而不是逻辑,很多时候过分的逻辑推演会把我们逼向怪圈。因为人类的逻辑推演,往往前提并不稳定。就像搭积木一样,你感觉你搭的很好,但是搭的越高,倒掉的可能性越大。

法律的最终目的是需要让犯错的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,所以惩罚只是一种手段。

因此,从人道主义考虑,实施犯罪时精神正常,犯罪结束后罹患精神疾病,虽然要承担刑事责任,但要先治病才能执行惩罚。因为惩罚一个人必须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。如果一个人已经进入无法知道对错的程度,惩罚他,就是把他物化了,他就成了纯粹的工具人。但人是目的,不是纯粹的手段。在这种情况下对其判处死刑就没有意义。

因此,先治病,再接受惩罚,甚至先治病,病好后再执行死刑,这不是矫情,不是伪善,不是浪费,而是体现刑法对人的尊重。

# 人肉搜索的罪与罚

人的本性总是希望更多地知道他人的信息,但是不希望自己的信息过多地泄露。我们喜欢窥探他人,但是不愿自己被窥探,这是人性。

对于网络上的一些小作文,每个人都应该要做到未知全貌,不予置评的行为准则。当发表了意见之后,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言论是正确的。所以,在未知的事物面前尽量少的表达自己的观点。

人肉搜索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一种变相的游街示众。被搜索着在道德上是否有错,在愤怒的情绪之下,我们有时很容易只看见自己希望看见的事情,而对反对意见充耳不闻,视而不见。

总之,所有的正义都应该按照正当程序去追求,否则人们追求正义的初心,很有可能结出非正义恶果。

# 三、正义的实现

人类是有限的,所以人类追逐的正义一定也是有限的。

在当下的网络环境中,民众的意志大部分都是自以为是的正义。因为他们只相信自己看到的。却没有想到,你能看到的内容只是别有用心的人想让你看到。

我们不能按照自以为是的方式来寻找正义,只有通过程序性的规则,人类才可以接受一个有缺陷的正义。

所以,做任何事情都要三思而后行。在情绪不稳定的时候尽量少说,少做。先平复心情,再通过当下环境的规则去处理事情。

我们只能通过既定的程序去追求有限的正义,离开程序,依靠狂热和激情所追求的正义也许是一种更大的不正义。

# 踹伤猥亵者,见义勇为的尺度

刑法是最严厉的惩罚手段,这种惩罚必须具备道德上的正当性,虽然一种违反道德的行为不一定是犯罪,但一种在道德上被鼓励的行为一定不是犯罪。

# 韩国N号房事件的N重罪

如果自由不加限制的话,一定会导致强者对弱者的剥削。

每当恶性案件发生,我们不禁发问,为什么会有许多人实施这类犯罪?人心隐藏着整个世界的败坏,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藏着一个张三。所以日光之下别无新事,案件暴露出的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人们有没有学会去尊重他人。“人只能是目的,不能是纯粹的手段”,一个尊重别人的人,就不会把他人当做玩物;一个尊重人性的人,同样也能够尊重自己,而不会沉溺于这些败坏低级的趣味之中。

在男女交往的过程中,最重要的功课就是学会尊重,要真正地想一想我们能不能发自内心地去尊重他人。

# 四、性刑法

自由不能成为放纵私欲的借口,也不能成为强者剥削弱者的说辞,否则人与兽就没有区别。

当权利假借道德名义渐次撩开私生活的帷账,公民的自由迟早有一天会丧失殆尽。

# 性侵犯罪中的核心问题,是不同意

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偏见之中,我们有出身的偏见、种族的偏见、地域的偏见、性别的偏见,而法律的一个重要功能,就是在各种偏见之中寻找一种平衡之道,在各种对立的利益中寻找出一种合乎中道的恰如其分。

因为强奸罪绝大多数的被害人都是女性,所以一定要从女性的角度去思考什么叫做“不同意”。

如果自由不受限制,一定会导致强者对弱者的剥削。

在解决两性关系的问题上,尊重,而非剥削和利用,才是处理两性关系的破局之道,这是尊重他人,也是尊重自己。

# 代孕应该合法吗?

有时我们会发现法律问题太过复杂,但是真正复杂的并不是法律,而是人性。

# 胎儿有权利吗?

所以,在中国也是优先保大吗?那为啥电视中会问丈夫保大保小。这种太容易误导不懂法的观众了,就比如我。

如果胎儿的生命和母体的生命发生冲突,当然优先保障母体的健康与生命。

# 艺术是自由的,但并非无拘无束

阿克顿勋爵提醒我们,自由始终面临着两大威胁,其一是人们对乌托邦的向往,其二则是人们将自由与放纵混为一谈。

# 五、读经典

我们因为无知而读书,读书又让我们真正的承认自己的无知与浅薄。拒绝读书当然是一种愚蠢,但是因为读书而滋生出骄傲与傲慢是一种更大的愚蠢。

如果读书只是逃避,那又与吸毒和放纵有和区别呢?不都是为了逃避庸碌、空虚的生活吗?

逃避可能有用,但现实世界的困境并不会因为逃避而消失。

但说实话,我的感动只是瞬间的,我其实什么都没做,只是留下来几滴眼泪。

如果我们只是通过阅读营造一个假象的世界,却不愿意走入真实的世界,并关心真实世界中他人真实的苦楚,那么,这种自我欺骗式的阅读,其实毫无意义。

我们一定都是依据一定的思想观念在生存,一种崇高的观念可以将人高举,一种卑下的观念则会降低人的尊严。

# 狂热的魔咒、理性的自负

人类从历史中唯一得到的教训就是从来不接受教训。

那些对人类怀着无私的爱,却对具体的人缺乏基本的责任感,他们会用自己对全人类的大爱,变成对具体人采取一切暴力行为的理由。

# 审判苏格拉底,读柏拉图《申辩篇》

正是因为承认自己的无知,才最有智慧。

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。

我们都应该问问自己,有没有找到能够为之生也为之死的信念和使命,这种信念和使命能够让我们超越有限的人生。

# 找到你的玫瑰花

所有的爱都是对具体人的爱,如果你生命中有5000多朵玫瑰花,当你站在高山之巅向它们表白时,你能听到5000多个回声说“我爱你”,但是你一定会感到孤独。“但如果你驯化了我”,一切都会变得不一样。

我们终其一生都是为了在具体的个体上,察觉到看不见的美好和责任,所以一定要把我们的责任、我们的幸福放在具体的人身上。

单纯欲望的满足会让人觉得无限的空虚,爱一定是在具体的个体身上投入你的感情,你的时间。

希望我们每个人都依然拥有小王子那颗清澈的心,去感恩与珍惜你的那朵玫瑰;如果你还在寻找,也祝福你能够找到自己的玫瑰花,但请注意真正的爱是要用时间、真心、责任,用你的牺牲去守护的。

# 六、对话

# 我的青铜时代

我就觉得真正的知识要从书本走向现实。真正的法律并不仅仅是抽象的逻辑,而是每一个人鲜活的故事。公平和正义不仅要在书上得到提现,更重要的是要在每个个案中得到回响。

有很多事情不断的提醒你,人应该谦虚,人应该谦卑,人应该走出自己自大、自恋,那种偏见的洞穴。

最重要的是做你觉得重要的事情,最最重要的是你听不到内心对的抱怨,最重要的是多年以后的你能看得起现在的你。

陈:您现在对未来有什么终极的目标或者梦想?
罗:过好每一天,演好当下的剧本,朝着心中的标杆去前进。
陈:每一天都过的踏实。
罗:对。人要做到不清高、不矫情、不抱怨。

那就是如何过看起来好的一生。你要定义什么叫做“好“。这个世界上有太多关于好的标准。good如果加个s就变成了goods。
你要寻找什么叫做good的,然后你才可以去过good的一生,你才可以避免随波逐流,你内心才会拥有一种笃定,你才会拒绝跟别人去攀比,也拒绝被别人所攀比。

# 如何做一个称职的老师?

其实人类所有的成就,靠的都是艰辛的努力。

我当时向她抱怨自己的遭遇,她却问我:“当被人夸的时候,你是否觉得不真实?”我说:“是啊。”她接着问:“那你高兴吗?”我说:“还挺高兴的。”于是她反问:“那别人批评你的时候,为什么就不高兴了?本质上,过分的夸奖与过分的批评不都是误解吗?误解本来就是人生常态,不要喜欢好听的误解,而厌恶不好听的误解。”这一段话,让我瞬间释然。

昨天已经成为过去,明天还没有到来,我们唯一能够拥有的就是今天,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把今天称之为礼物,PRESETN。

# 我们画不出完美的圆,但它是存在的

虚荣会给人带来痛苦,而且虚荣也不真实。

但在某种意义上而言,我又始终要告诫自己,人能影响的人,或者说,人能真正影响的人,其实很少很少。很多人所谓的“被你影响”,那只是片刻感动了,最后还是投入到自己以前的生活。人可以有片刻的感动,不可能持久的感动。你能真正的影响人,一定是你愿意在他身上投入大量的时间的,跟你有真正的接触的那些人。

道德是要求自己的,而不是要求他人的。

# 后记 祝各位同学一路平安

人其实不需要被教导,只需要被提醒。我们需要有一种声音不断提醒我们,行走在正道。